我们到缅甸做义工付出一年受用一生
2012-08-24 12:54:35
2547 收藏
一千人中选六人
2002年11月28日,深圳市义工联公开向社会招募6名义工,赴缅甸进行志愿服务。这是中国志愿者首次赴缅开展志愿服务,在中国志愿者行动的历史上,由一个城市承办向海外派遣志愿者还是第一次。
招募消息一传出,立即在深圳引起热烈反响,短短几天,报名人数就达到1000多名。一些已经退休的老人也来到报名现场。
获选者有教师大学生也有公司职员
经过几轮筛选,汪磊、何珊、李强、陈今越、李海清、钟永翔等6名志愿者“胜出”,踏上了赴缅之路。6人当中,有的是教师、有的是公司职员、有的是在读研究生,还有的来自政府机关,最大的35岁,最小的24岁。
缅甸是中国的邻国,对6名志愿者来说,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国度。出发前,深圳市义工联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四处搜集资料,可是就连网上关于缅甸的信息也不多,大部分还是上个世纪的。
在大学里教授汉语和电脑
2002年12月24日,志愿者们踏出国门,缅甸服务计划正式开始。6名志愿者分成两组,分赴缅甸首都仰光和第二大城市曼德勒,在仰光外国语大学和曼德勒外国语大学教授汉语和计算机。说起在缅甸的教学经历,每个志愿者都有一串感人故事。
为学中文愿挨饿学生帮老师拖堂
汪磊回忆起自己在曼德勒外国语大学上的第一堂课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
为了打好第一炮,汪磊几乎把教案上的每一个字都背下来了。上午上课时效果果然不错,一转眼就到了上午11时,汪磊问:“下课时间是11时?还是12时?”几个学生眼神交流了一下,异口同声地回答“12时!”于是,课程继续进行。直到12时,下一堂的老师走进教室,汪磊才知道,原本应该11时下课,11时到12时是学生们的午饭时间,他们饿着肚子,帮中国老师“拖堂”了整整一个小时!
偷偷跟着磁带练集体献上一支中文歌
在缅甸教中文,志愿者不忘传播中华文化。在曼德勒组志愿者居住的宿舍楼里,不仅所有的缅甸老师都学会了几句汉语,就连清洁工嘴边也整天挂着“你好!”“再见!”“吃了吗?”等。
缅甸学生虽然大都腼腆,不善言辞,却常常能给志愿者们带来惊喜。上课第一周,志愿者就被缅甸学生“吓”了一跳———在外出游玩的汽车上,学生们居然字正腔圆地集体大唱任贤齐的《心太软》!要知道,在课堂上他们说一句简单的汉语都要吞吞吐吐好半天呢!一问,原来是学生们跟着磁带,一句句“抠”下来的。此后,学唱中文歌就成了课堂上的重要内容。
几千学生磕响头拜志愿者为师
缅甸学生的尊师重教,给所有的志愿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。在缅甸,老师、父母、僧侣是最受尊敬的三种人。作为来自中国的教师,志愿者们在缅甸享受了极大的尊重。曼德勒组的志愿者正好赶上曼德勒外国语大学一年一度的拜师大会,典礼在曼德勒大剧院举行。所有的老师,包括中国来的志愿者坐在台上,几千名学生在台下一起跪倒,连磕三个头。志愿者们开玩笑说:“这辈子最风光的时候就是这会儿了!”
唱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为恩师送行
6名志愿者在缅甸的时间虽然并不长,但都与缅甸结下了“情缘”。他们几乎都患上了“强迫症”———见人就说缅甸,劝人家到缅甸去旅游,去投资。志愿者李海清说,缅甸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。我已经找到了终身努力的事业方向,为中缅文化交流尽一点力。
志愿者与学生的师生情,更是浓得化不开。六名志愿者回国时,曼德勒外国语大学的一位家住在缅甸北部的男生,为了给中国老师送行,先坐了28小时的火车赶到曼德勒,接着又坐了一夜的汽车到达仰光。在机场,一个缅甸学生问,“老师,还想我们为您做些什么?”“唱一支歌为我们送行吧!”话音未落,机场上几十个前来送行的缅甸学生齐声唱起了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,志愿者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迎送部长亲临观光省长埋单
中国首次向缅甸派遣志愿者,缅甸政府非常重视。志愿者刚到缅甸,5位缅甸政府的部长出席了欢迎晚宴;为志愿者回国送行,部长也来了4位。每逢缅甸教育部举行活动,来自中国的志愿者必然是座上嘉宾。
在缅甸志愿服务期间,缅方安排曼德勒组和仰光组的志愿者一起在境内参观。总理府部长乌丹碎(音)自掏腰包,为仰光组的志愿者支付飞往曼德勒的头等舱机票,而且每天打电话到当地,询问中国志愿者参观的情况。缅甸南部省省长在参观过程中,总是抢着为志愿者“埋单”,一共支付了20多万缅币———都是用自己的工资,而当地官员的收入每月不过4万缅币左右。
客串寻亲大使找到失踪华侨
在缅甸,中国志愿者的到来让华人华侨兴奋不已。只要听说是中国来的志愿者,华人们争先恐后地抢着接待。
志愿者们还担当了一次寻亲大使。出发前,深圳的一位宁先生知道了志愿者赴缅服务的消息,托人送来一个地址,委托志愿者帮助寻找已经40多年没有音讯的亲戚。一到缅甸,仰光组的志愿者就开始了寻亲行动。人生地不熟,语言又不通,志愿者数次都无功而返。多亏一位缅甸老师帮忙,才找到了那个地址,一问要找的人已经搬走。志愿者乘胜追击,终于找到了那位老华侨。如今,这两家中缅亲戚已经在一起欢度春节了。
主动延长半年服务获得总理府部长褒奖
中缅双方原本约定的服务期是半年,考虑到半年时间学生学到的东西不多,志愿者们主动提出延长半年服务。缅甸方非常欢迎,中国大使馆、共青团中央也非常支持。除了李海清是在读研究生面临毕业,何珊由于工作的关系必须回国外,其余四名志愿者在缅甸整整服务了一年。
由于中国志愿者表现出色,回国前,缅甸的总理府部长乌丹碎特意为每一位志愿者写了鉴定书,褒奖他们在缅甸的工作。
请出缅甸和尚治好志愿者腿伤
远赴海外开展志愿服务,志愿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。和深圳相比,缅甸的物质生活差了很多。缅甸气候炎热,蚊虫让志愿者领教了不少厉害。
2003年8月的一天,汪磊发现小腿不知被什么东西咬了个疱,来缅甸后没少挨咬,就没放在心上。谁想,小疱变大疱,还凸起碗口大的脓疱!汪磊开始发高烧,学生把她送到医院才知,被毒蜘蛛咬了,需要动手术把毒素侵入的皮肉剜去。汪磊一连接受了三次手术,最后一次由于麻醉药过量,差点出事。汪磊写信告诉朋友,“我腿上的‘坑’可以种一棵树。”由于不敢再接受手术,缅甸的师生四处为汪磊求医问药,终于找到一位缅甸大和尚,用缅医的方法治疗,汪磊腿上的“坑”居然奇迹般地愈合了。
在医院,汪磊身边时刻都有缅甸学生陪伴,中缅师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
回国第一件事忙着找工作
结束在缅甸的服务回到深圳,有些志愿者顺利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,但有些却要重新找自己的位置。
钟永翔的专业是计算机,去缅甸之前在深圳的一家民营企业从事销售工作。为了去缅甸,他想都没想就辞职了。回国快两个星期了,钟永翔一直在忙着找工作,至今尚未有着落。
同是计算机专业的李强去缅甸前在一家港资计算机公司工作,公司也为他保留了职位。但李强觉得有了在缅甸志愿服务的经历,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更多了,想重新寻觅更大的发展空间,一时也未能如愿。
搭进多年积蓄自感收获很多
在缅甸援助期间,每个月只有100美元的补助,有的志愿者把自己多年的积蓄都搭了进去,几乎是两手空空回到了深圳,工作、住处目前是他们的头等大事。不过,志愿者们对此都想得开,几位志愿者不约而同地说了同一句话,“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得有失,去缅甸做志愿服务也一样,现在我们必须面对‘失’,但是我们已经得到了太多太多!这一年,得益一生。”
关于“缅甸项目”
2002年5月,中国和缅甸签订协议,双方互派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工作,“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”的第二个项目———“缅甸项目”启动。此前,共青团中央、中国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于2001年5月开展了“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”的“老挝项目”,中国志愿者第一次跨出国门。国际志愿者行列中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。
根据老挝项目的经验,由于选拔出的志愿者来自6个不同的省份,管理有一定困难,因此,团中央决定,“缅甸项目”交由一个城市来承办。深圳是全国最早开展志愿活动的城市,至今已经有15年的历史,深圳义工全国闻名。承办“缅甸项目”的重任便历史性地落在了深圳肩头。
在中国志愿者行动的历史上,由一个城市承办向海外派遣志愿者还是第一次。
|
||